
1888元的报名费 Ironman为何能有强大的定价能力?
垄断地位是怎样形成的?
1990年,美国人詹姆斯·吉尔斯买下夏威夷铁人三项公司(买下了Ironman的IP),就是这家夏威夷公司在1978年把铁人三项运动引入了美国本土(上世纪20年代时有一些由游泳、自行车、跑步组合在一起的比赛在法国举办)。有了这个品牌,吉尔斯开始通过寻找赞助商,增加媒体播出等方式,提高铁人三项比赛的知名度,并提高运动员的奖金数额。十年后,铁三运动迎来了一个契机。2000年,铁人三项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成为了奥运会正式项目。同时WTC也迎来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本·费提克。
可以说没有费提克就没有WTC的今天。上任伊始,费提克就针对比赛转播数量少的问题,创办了公司自己的线上媒体。同时他开始着手把WTC转变成一个赛事组织公司。2007年,WTC开始在美国肯塔基的路易斯维尔市举办自己运营的第一场比赛,此后又在爱达荷和罗德岛举办了两场Ironman 70.3的比赛。
为了让公司的扩张更加快速,2008年,WTC接受了体育娱乐界著名投资公司——普罗维登斯公司的一大笔投资。WTC迅速地将自己的比赛开到了普莱西德湖、威斯康星、佛罗里达和亚利桑那等地,几乎遍布了美国。2009年,WTC拿下了一家加拿大公司,随即将比赛办到了加拿大。
在公司工作11年后,费提克交出了自己的“帅印”。2011年,安德鲁·梅西克成为WTC的新掌门。梅西克采取了萧规曹随的方法,继续小心翼翼地进行公司的扩张。但相比前任,由于有了更多可支配的资源,梅西克开始把触角伸到了北美之外。2012年,WTC收购了澳大利亚铁人三项比赛悉尼世界系列赛,从此走向了一条国际化的道路。一年之后,WTC收购了丹麦铁人三项的运营公司——YWC体育,垄断了丹麦铁人三项的两项大赛的同时把触角伸向了欧洲。此后大大小小的多项赛事都被WTC收入了囊中。
当公司发展到这一步,WTC已经用出色的能力将自己的品牌做成了国际大牌。这时的WTC公司就像一个大的连锁加盟店,大家开始纷纷申请成为WTC旗下的一员了。绝大部分比赛都成为了WTC旗下的商品,甚至大部分运动员都不得不仰WTC的鼻息。由于能够垄断大部分有奖金的比赛,WTC完全可以对运动员收费,并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如今WTC能在全球市场中抑制竞争,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不仅价格相对稳定,也能通过高价获得超额利润。它让新晋者要加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也让其他品牌赛事成为了相对小众的赛事,每年为报名人数发愁(即使它们有着更低的报名费)。
▲Ironman如今的全球赛事版图
参与性自行车赛事公司难以复制WTC的成功
自行车运动偏向观赏性体育的属性,环法主办方ASO公司要想不断盈利,需要在媒体和营销上下功夫,让车迷和广告主掏钱。铁人三项运动则偏向参与性体育,像马拉松一样,需要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进来,选手本身的报名费是一笔重要收入。铁三爱好者重视在参与这项运动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参加难度更高的赛事或突破更好的个人计时成绩。铁三职业选手的明星光环有限,受关注度也比自行车职业选手低得多,因为爱好者们往往更关注自身。
基于这种倾向,铁三参赛者占爱好者的比重非常大,很少会有热爱这项运动却不去报名比赛的人。而在自行车圈,尽管爱好者的总量比铁三圈的多出很多,但很多爱好者也许玩车很多年都不会去报名参赛。尽管国内外都有Granfondo这样强调个人挑战和选手参赛体验的自行车赛出现,也有PBP这种考验选手个人意志的群众比赛,但在整个圈内都属小众玩法,难成规模。自行车赛的报名费也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
假如把WTC的高盈利、高增长、高份额、强垄断视为一种成功,那现如今的参与性自行车赛事公司都难以取得类似的表现,不可能收取如此高昂的报名费。除了自行车群体中愿意参赛的基数不足的原因,也有运动形象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在欧洲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视为工人阶级运动,而铁三运动始终被宣传为中产阶级运动。Ironman系列赛的精英光环让这项运动成为许多城市精英实现自我的途径之一,这群人对价格的敏感度更低,有很强的消费能力,甚至愿意放弃本土更便宜的小赛事,带着家属去国外参加不同地区的Ironman,支付高价的机票和酒店账单。
当然,WTC能走到今天,不仅得益于过往大规模地吞并竞争者,也得益于赛事运营团队高效、成熟的管理组织能力。STC大铁联赛的赛事总监Bruce曾告诉小编,WTC每月在全球举办那么多比赛,但它在每场比赛的运营团队人数其实很少,说明他们的经验是很丰富的。而国内参加Ironman的选手往往描述组委会为“安排得非常紧凑”、“专业”、“严格”、“提供最好的赛事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