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单车—中国自行车行业的转机or毒药?
共享单车作为目前中国全社会的热点,它的根基—自行车生产已经将整个行业全产业链都牵扯进去。在上一个月的美骑观察中,美骑记者陈述了共享单车对入门级运动自行车的冲击,但是经过了一个月、多地的走访后,美骑记者认为,共享单车在当下的自行车行业里已经掀起非常大的风浪,甚至决定了众多企业的生存。
被“低估”的共享单车
这里的被低估,是普遍性的,社会大众首先都对这种中国独创的产品无法理解,当胡玮炜在上海试运营摩拜单车时,看衰的声音就已经存在。凯路仕•烈风董事长,也是小鸣单车创始人邓永豪在第三届美骑高峰论坛现场预计2017年全国将出现2000万辆共享单车时,现场爆发出不少质疑声,美骑记者也对此将信将疑,因为这等同中国大型自行车厂商小一半的产能(2015年为5532万辆)。不过这种自行车的“大跃进”并非空中楼阁,据近段时间了解到的情况,富士达、千里达、喜德盛、凤凰、永久等大型厂商都纷纷成为共享单车项目的代工方,其中订单较小的,如佛山三鹰运动产品公司,也有几十万辆。摩拜、ofo还放出豪言,要将大型厂商一年数百万的产能全部承包,虽然有营销炒作的意味,不过三十多个共享单车团队聚合的订单数量非常可观,2000万不是幻想,甚至是起跑线。
小鸣单车创始人邓永豪
对共享单车,自行车工厂也经历了低估到无奈的过程。在早期,如2015年末,摩拜就开始寻求生产伙伴合作,不过不断碰钉子,其中摩拜团队向一家配件厂商开出200万支升降座管的订单,却因数量过大被拒绝。在美骑论坛中,代工企业就透露,共享单车企业曾经寻求合作,但厂商把它们开出的大订单当做儿戏而不管,白白浪费机会。现在共享单车爆发,共享单车团队手握庞大订单变成强势的甲方,自行车厂商想拿到订单却不再简单。
广东自行车协会部分成员合照
产能过剩的红与黑
中国自行车行业目前最严峻的挑战是产能的过剩,为了压低成本,直击消费者最软弱处—价格,有实力的企业都追求边际效应,通过扩大产能,降低单个产品的成本,在加工、出口方面营造优势,不过大家的如意算盘加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错配。
大产能泛滥和高库存造成的直接效果就是自行车产品的价值的下降,因为它身上的稀缺性已经失去了。在市场交易的定义下,仓库里卖不出去的自行车的价值甚至不如生产成本,我们一直提倡大陆厂商提升研发实力、树立品牌价值,其实也是就让自行车“与众不同”,提升产品的稀缺性,这也是产品往高端化、品牌化经营的常规思路。
共享单车的进入冲淡了产能过剩的苦涩,因为巨量的生产订单能够将工厂的生产线塞得满满的,甲方们急迫着将自己的共享单车投放到城市中“卡位”,在此,大产能本身就是稀缺品,被各大甲方抢夺。正如富士达、千里达、喜德盛等巨头所言,共享单车风潮对于中国自行车企业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庞大的订单充实了过剩的产能,也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让工厂暂时忘却运动自行车消费市场不济的问题。
可是,共享单车这碗饭也不是谁都能吃,因为追求速度和品质,所以共享单车团队都偏好与大型工厂合作,特别是每个地区前三位的大代工厂。
千里达董事长梁建雄先生说,2015年开始自行车行业本来就进入洗牌时期,大量企业退出这个行业,共享单车以大订单的方法加速行业淘汰。强者在大订单的滋润下变得越强,小工厂只能对着大订单干瞪眼,强者愈强。另一方面,共享单车的普及还会冲击到低端自行车市场,加剧库存问题,原本销路已经不好的企业,会更加艰难,更早地退出市场竞争。
通勤自行车面临共享单车冲击
自行车与经济政策的契合
在交流中,广东自行车行业协会的大佬们都在强调国家政策的变化,这里笔者也不得不说些“大道理”了。国家领导人从2015年开始倡导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为经济新闻中最热的词语,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没钱赚的产品线不要搞,工厂去找有利润、有销路的东西生产去,从生产结构去改变消费市场情况。
在采访中,喜德盛谭伟龙董事长称,中国自行车消费者变了,造就上一个黄金时代的跟风消费在近两年已基本消散,之前自行车企业即使遇到库存问题,等上几个月总会被强劲的需求化解掉,但2015年开始就没有这样的好事。当市场风口过去之后,如果还是保持着“猪”式做法,抱着产能只做低利润、同质化产品,只会成为供给侧改革中被革掉的一批。
共享单车并不是一只一往无前的狂牛,在资本摇旗呐喊下,共享单车项目现在处于不理性的膨胀期,追求更大规模的车队、更多的投放城市、更快的投放速度。但街道上能合理安排的自行车是有瓶颈的,目前广州、深圳、成都等地城管部门已经出台自行车摆放的管理条例,在管理高压下,共享单车的洗牌会来得更为惨烈,订单量也不会长期维持在高位。
共享单车总有退烧的一天,相信并不会遥远,那时被订单“撑饱”的工厂又会陷入到产能过剩的泥潭中,而且这个泥潭将会比2015年~2016年更大。
经历共享单车的热潮,企业能否能脱身而出,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在共享单车早就的春天里,企业是满足于大订单带来的利润,还是用利润去制造去创造自己产品的稀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