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千万产能 厂商谁是共享单车幕后推手
对共享单车的担忧
共享单车在过去的一年里受到风险投资者的青睐,摩拜和ofo两大巨头都拿到了多轮数亿元的融资,其中ofo总融资额高达6.9亿美元。近期摩拜和ofo将寻找新一轮高达11亿美元的融资,而小蓝、小鸣、优拜等企业也获得亿元人民币级融资。即使目前共享单车不差钱,但是自行车行业还是弥漫着对共享单车持续性的怀疑,原因是规模迅速扩张之下的营收情况。共享单车虽然名为共享经济,其实就是互联网+的分时租赁,需要投资大量资金生产和运营自行车,是重资产的经营模式,如果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玩下去。
永安行位居目前共享单车竞争力前列
摩拜、ofo目前并没有公布详细的经营情况,但是从市场占有率第三的永安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共享单车目前的营收情况不容乐观。2016年A股市场中因为共享单车的炒作,信隆健康、上海凤凰、中路股份(永久母公司)、深中华A、姚记扑克(所罗门母公司)几家上市公司迎来多个涨停,但永安行在IPO前夕放弃了“共享单车第一股”的名头,将共享单车业务剥离上市公司主体,并中断与阿里巴巴的融资合作,外界猜测原因是不想被共享单车拖累整体业绩。根据永安行递交的《招股说明书》,永安行2016年营收接近8亿人民币,利润1.17亿人民币,不过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公共自行车建设、运营这个老本行。截止到2016年末,永安累计投放5万辆“共享单车”,而租金收入仅为36.83万元,相当于总营收的0.05%,收入少得可怜,想从中获利更是难以想象的。
生锈的悟空单车
在盈利方向依然模糊,加上摩拜、ofo两个先行者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情况下,部分共享单车企业迅速陨落,只能小范围经营,甚至倒闭收场,如想凭借“本土优势”挑战ofo的悟空单车近日就宣布停运。
关于共享单车隐藏的危机,有台湾厂商就谈到前几年滑板车兴盛时,自行车厂商疯狂地代工滑板车,但后面订单缩减,它们在短时间内把所赚的利润吐出来。正因为有这个前车之鉴,面对巨额的共享单车订单时,台湾厂商就表现得慎之又慎。如果车厂资金链断裂,无法付清尾款,大额自行车订单对于实力不济的车厂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ofo与摩拜之争也是共享单车路线之争
总的来说,共享单车是诞生在中国大陆这块互联网创业热土的新生事物,经过线上购物、移动支付、外卖平台等互联网新鲜事物教育后,中国大陆商家对于互联网有着更包容的态度,或者说积极地参与到互联网创业之中。与之相比,台湾崛起为亚洲四小龙依靠的是制造业的腾飞,直到现在,台湾市值前三名台积电、鸿海精密和台塑化主业都是第二产业,制造企业常年占据台湾市值前十位的7~8个位置。在制造业主导的思维下,台湾宏观的互联网服务和创业热情明显不如大陆,这在主流媒体中经常被报道,所以当共享单车敲门时,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台湾厂商也采取了偏保守的态度。
另一方面,台湾厂商在运动自行车领域根基深厚,富律业总经理刘于祯先生曾在采访中说道,台湾上规模的自行车厂商都有30~40年的历史,不会轻易在行业寒冬中倒下。因为多年积累下来的基础,台湾厂商坚持以利润更高的运动自行车生产也无可厚非,而大陆厂商相对就跟急于寻找订单填充产能黑洞。
共享单车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自行车种类,但并不会是自行车行业唯一的救世主,无论积极参与还是谨慎观望,两者之间并没有谁优谁劣,巨额订单固然能带来大量利润,但是坚守运动自行车,修炼内功,静待行业复苏,也是专业化的玩法。无论何时,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发展都是自行车行业的幸事,至于哪条是正确的道路,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
上一篇:共享单车真伤害了铁三运动吗?
下一篇:自行车行业该如何做大女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