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烈风董事长:否认价格战 计划明年干它三十万辆

今年9月22日,Tropix烈风郑重其事地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干它一半”的战略及产品发布会,主旨是要让消费者用一半价格可以买到同等配置高品质的运动自行车。

这个事件引起业界广泛热议,同行的表态是:“在价格战的消极面已成整车品牌商间的共识之时再度‘炒作’这个概念,难免让大家产生抵触情绪。”

“想买是一回事,买不买得到又是另一回事。”这是来自消费者的抱怨。

带着各方观点,美骑记者来到了烈风位于广州的总部,想听听董事长邓永豪先生自己的说法。

凯路仕·烈风的广州总部

凯路仕·烈风的广州总部

Tropix烈风董事长:否认价格战 计划明年干它三十万辆

烈风董事长邓永豪先生在总部办公室接受美骑记者的采访

“我一直强调的是,我们并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在打价格战,这是商业模式的转换。而且这种转换是当下的趋势,并不受限于某个企业做或者不做。不是说我不做,这种模式就不存在。”邓总的语气坚定。

邓总在这里说的商业模式,是指产业链优化+砍掉销售中间环节。“这是任何企业在参与竞争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从头开始梳理一遍。

移厂海外的成本差

国际工厂向东南亚迁徙在全球制造业中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世界著名山地车品牌POLYGON就是将工厂设在了印度尼西亚。

“在柬埔寨工厂,我们的工人的月工资是100美金;而在国内连带支付五险一金,我们为每个工人每月付出五六千的成本是很正常的。这方面的差价就很大,其他相关费用也比国内低。iPhone都已经移到印度去生产了,当国内的价格优势不再,我们要选择更好的出路。任何企业都不能说,我以前这样干,现在还这样干,一样能获得竞争优势,这是不现实的。”虽不肯透露成本压缩的细节,但邓总给了我们十足的想象空间。

烈风“干它一半”发布会现场

烈风“干它一半”发布会现场

难怪国内供应商一头雾水

“干它一半”的发布会后,国内的零件供应商接连收到其他整车品牌商的追问,被怀疑是给了烈风特别低的供应价格。国内供应商简直一头雾水,只能回应说他们没接到任何消息。

其实,烈风是避开了国内供应商,直接与国际供应商订货,邓总表示该选择是一种纯粹的市场行为。“设计来自意大利,生产来自柬埔寨,再加上配件从国际采购,这些使成本减去10%;加上集中采购减少SKU,成本再降5%。这些我在发布会上都讲得很清楚了。”

那“干它一半”的价格会持续下去吗?

“由于成本会变化,人民币会贬值,我们也不能保证一直是这个售价。包括碳布和核心零配件,我们的进口物料很多,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就会很大。”

烈风“干它一半”发布会样车

由于凯路仕·烈风总部都没有烈风的存货,我也没能拍到实物,只有借同事在发布会上拍到的样车图。

中国版的Canyon?

相较凯路仕走的传统渠道,邓总强调烈风从一诞生就坚持电商模式,两者属于不同的系统。

某零件厂商的业内人士跟美骑记者这样评论:

“烈风本质上的网络直销,令人联想到Canyon进入北美让Trek疲于应付。所有IBD品牌都觉得这很危险,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战略来决定如何应对,传统厂商的跟进显得没什么意义。

“如果消费者的产品知识真的普遍能达到又丰富又全面的程度,直销品牌是可以起来的;但是如果消费者起不来,IBD又拒绝服务的话,烈风就很难生存。”

(注:IBD,indepandent bicycle dealer,独立经销商)

现今烈风的线下服务部分,是靠给门店300元的维护服务电子券来实现。这种O2O模式的落实情况如何?美骑记者了解到的凯路仕的经销商也能拿到烈风的货进行销售又是怎么回事?如此一来还是纯粹的O2O模式吗?

邓总的回应是:“消费者最终的购买价格都是一样的,我们没有给谁特别的价格。烈风没有经销商,我们有的是门店。顾客获取门店的服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网上买了车之后用电子券去找附近的门店寻求服务,一种是直接通过提供服务的门店买车。我们的执行是双向的。”

这种模式带来的收益能否支撑车店开销?

“我只能说300元的电子券足够支撑这台车的服务,至于门店能否生存是他们自己要考虑的问题,自己想办法去多元化经营、去开源节流。”

烈风的线下目标是明年在全国铺设3000家以上的服务门店。

邓董事长在烈风发布会现场

邓董事长在烈风发布会现场

后来的故事

在本次发布的9款车中,仅有2款是公路车。但让邓总意外的是,消费者在发布会后对公路车的询问量和对山地车的不相上下,大家都希望买到更便宜的公路车。“我们在明年会推出更多公路车款。现在我们用的是公模,但若烈风的商业模式能运作良好,公路车的需求又达到一定程度,我们也会考虑研发自己的车架。要有销量我们才能承受得起从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到模具制造的一系列投入,这里涉及的资金是不少的,我们要看值不值得去做。”

发布会现场的公路车

面世的两款公路车

除了谈车型的规划,邓总还肯定地表示烈风明年计划的出货量为二十万到三十万。“这是我们有把握的量。”

谈计划信心满满,谈现在的出货就被邓总称为商业机密。发布会距今仅过去一个多月,大面积的缺货现象确实有些可疑。邓总把这归咎于预估不足及供货滞后:“最近确实有很多库存慢慢没有了,有的颜色因为广告效应渐渐被卖完了。不过现在你可以上官网看,那些缺货的颜色都得到了补充。之前‘米格’的缺货是因为M8000的供货滞后,‘巴黎’的缺货是由于6800的供货滞后。当初我们做计划的时候还不知道市场的需求如何,没有预料到后来的需求那么大。其实即使缺货,我们还是可以接受预订的。”

那么读者们,你们现在可以买到没?

点击进入自行车价格战专题

点击进入自行车价格战专题

相关阅读:

烈风战略及产品发布会 誓要“干它一半”

干掉捷安特? 凯路仕疯狂降价只会坑了自己

自行车价格战序幕由谁打起?为何效果难以复制?

自行车价格战:市场寒冬中谁是胜利者

车友心声——“美好”的自行车价格战

上一篇:自行车上的中国梦 朦太奇的民族情怀

下一篇:Magura玛古拉:谈谈智能电子新品、台湾工厂和整车供货

大家都说

[!--temp.www_96kaifa_com_cy--]